首页 >  土人项目 >  景观 >  正文

沈阳建筑大学稻田校园

2009-09-09

项目信息

项目地点:
中国 辽宁省沈阳市
项目规模:
21公顷
设计时间:
2003年1月
建成时间:
2004年
委托方:
沈阳建筑大学
所获奖项:
2005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设计荣誉奖
相关文章

项目简介

1、项目概述

该案例将雨洪管理与再利用结合在一起,收集校园内的雨水,积水而成为园中的水池,用于水稻的灌溉。 稻田在生产的同时,满足作为校园的服务功能。

2、目标与挑战

沈阳建筑大学始建于1948年,经过五十多年发展,老校区原有基地不能满足学校发展的需求,于沈阳市浑河以南的浑南科技开发区修建了新校区。

2002年初,设计团队在新校园的总体规划和建筑设计基础上,受校方委托进行整体场地设计和校园环境规划设计。“土人”团队着手沈阳建筑大学景观设计时面临工期紧、预算少两大难题。当时校园的建筑施工已经接近完成,花去了基建预算的绝大部分,用于景观设计及建设的经费奇缺;与此同时,建设工期非常紧迫,校方希望在最短时间内形成新校园的景观效果,迎接第二年新生入校。场地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现状。新校区土地原本是农业用地,以种植稻禾为主,土地肥沃,为景观作物的生长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基本条件;新校区近邻浑河,地下水位较高,地下水丰富,形成了景观作物生长和繁衍的又一必要条件(俞孔坚等,2005c)。

3、设计策略

基于以上的机遇与挑战,保留稻田并对其形式进行重新设计是最合适的战略。东北稻米有150-200的生长期,观赏期较长;稻田的建设和管理成本低,技术要求低,比传统校园的花草管理,几个普通农民就能很好完成从播种到收割的全过程,且有收入;稻田景观见效快,几个月内就可以形成有着四季交替的独特稻田景观;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机休闲娱乐场所的同时,稻田景观具有深刻的教育和文化意义,成为沈阳建筑大学独特的校园文化。“将传统的城市景观空间赋予生产功能,意味着双倍的生态效用,即省去了高额的维护费用,同时又有产出,进一步满足人类的生存与生活需求。这是一种基于现实的景观实践,它重新定义了景观建筑的新功能。 这种新的功能意味着景观不仅仅是一个被动使用的空间,最终成为一个可以产出的机器。这超越了‘房屋是居住的机器’的现代主义的功能定义(孔祥伟,2007)。”

a. 生产性景观:稻田的设计

我国幅员辽阔,地貌类型多种多样,田的形式也相当丰富。有平坦的形状规则的方田,有层层叠叠的不规则的梯田,总体来讲以方田为主。稻田景观也是采取这种形式,由五组相同的长方形的稻田组成,每组稻田都被道路和田埂分割成大小不同的长方形,象征着农村分田到户的政策。在每组稻田的中央都有一个正方形的读书台,它是“耕读”思想在现代的全新演绎。除了分割稻田的道路之外,田中还有几条斜穿稻田的道路,从形式上打破了方形稻田的严谨,从功能上确保了两点之间的最近距离。

b. 雨水收集与灌溉系统

收集并利用雨水来灌溉稻田,同时经由稻田来净化雨水,雨水回归生产,其中的营养物质最终化作累累稻米。场地的雨水储存在稻田,并利用植物根系对其进行净化,最后蒸发和渗入地下补给地下水。当雨水水量不能满足稻田灌溉时,将中央水系的水由水泵抽到稻田西北侧的水渠中,通过水管和埂道上的小孔流到田里,最后水渗回地下。当田间水量超过水稻需求时,多余的水由场地地势较低的东南侧的排水口排出,进入市政排水系统。稻田最大储水量约7200m³,场地每年降雨产生的径流量约9万m³,绝大部分可以储存在稻田,通过蒸发和下渗过程消耗掉。根据场地设计,当降雨强度小于700mm时,雨水可以全部通过稻田积蓄,超过700mm时,将通过市政管道排出。

c. 植物配置及生长

水稻从种子发芽到收割,生长期约200天,其中秧苗期约50天,为种子发芽到拔秧时期,返青分蘖期约45天,此期间包括秧苗插秧后生育停滞、恢复生长和根、茎、叶,称的营养生长期;拔节孕穗期约一个月,为幼穗分化开始到长出穗的时期;抽穗扬花期约5-7天,是指稻穗从顶端茎鞘里抽出到开花的时间;灌浆结实期为稻穗开花后到谷粒成熟两个月的时间。稻田的生长特点能营造稻田景观区四季截然不同的景象。

d. 游憩设施

稻田景观中设置了多种休憩设施,主要包括步道和座椅。稻田中的步道有两种:一种是道路中间有嵌草带的道路,这种道路两侧有挺拔的杨树,中间有嵌草带,它是以我国北方的防护林体系为原型,增强了稻田景观的田野气息。道路中间的嵌草带是专门留给乡土植物的,这既能体现农业景观的乡土气息,又能减少外来物种入侵的可能性。另一种是没有杨树也没有嵌草带的道路。座椅有两种:一种是道路边缘的座椅,木质绿色长椅,是从沈阳建筑大学老校园搬来的;另一种是围合读书台的座椅,大理石材质的灰色座椅。这些休憩设施给教职工和学生提供了在稻田穿行、散步、休憩、读书等活动的空间。

4、结论

a.供给、调节和生命承载系统服务

根据气象资料,沈阳地区年均降水为6904mm,则场地每年降雨产生的径流总量为93204 m³;2000年至2012年期间,日降水量超过700mm的次数仅6次 ,绝大部分降水可以通过稻田储存并加以利用。雨水收集后用于灌溉稻田,水中的营养物质被水稻吸收而最终转换成粮食,洁净的水则能够回补地下水,水在自然界所参与的循环-净化-生产过程在一个建设区内经由生产性景观得以恢复和重塑。同时,农田生态系统的保留为生物活动提供了栖息地。校园的稻田在秋天收获时, 有意保留了两块未收割的稻田,引来上千只麻雀觅食,成为麻雀自然保护区,羊群也会来此觅食;春夏季节,稻田成为了青蛙、淡水蟹、鱼虾以及螳螂、蝉、瓢虫、蜜蜂、蝴蝶等昆虫的栖息地;荷花池内投有鱼苗,有大人和小孩到池里抓鱼玩。

b.文化与社会服务

稻田景观建成近十年来,已经成为沈阳建筑大学校园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稻田作为文化象征写入了校歌“风吹稻香,沁染书香”,传统的“耕读”文化在这里有了新的演绎。每年的插秧节和丰收节越办越丰富,从最初让学生直接参与稻田劳动,发展到现在融入了诗歌、绘画、书法比赛等等丰富课余生活的元素,成了沈阳建筑大学除了校庆之外特有的节日。稻田景观为约5万名在校师生提供了解循环的农耕文化的机会。在大城市的学校里里,对大多数来自城市的学生来说自然和耕作是遥远和陌生的,稻田景观让他们有机会回到真实的土地接触和了解农作物的播种、管理,感受收获的喜悦。(俞孔坚等,2005c)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曾题词:“育米如育人,稻香飘校园。”

贾会敏2008年春季做的调研报告中,通过问卷调查得出稻田景观深受师生和游客喜爱:受访的197个使用者中177人表示对稻田景观的喜欢;90%以上的受访者认可农业景观元素在校园景观中的应用。使用者对稻田的插秧和收割等劳动的关注程度较高。85%以上的使用者知道稻田的相关劳动,其中7.3%的使用者参加过劳动,25%的使用者观看过劳动过程。约75%的使用者表示“非常愿意”或“愿意”参与稻田的劳动。很多使用者强调稻田的安静舒适的氛围吸引人,在这里能够放松心情,稻田景观提供了“惬意的学习环境”,是“精神上的休息地”。

这种文化影响不仅仅局限在校园内。据辽沈晚报报道,该报社和沈阳建筑大学合作提供给中小学生一种“十一”新过法:带孩子体验“城市稻田”,张福昌书记亲自为学生们讲了一堂“稻米与人生”的课。 2006年1月,校园稻田曾成为沈阳国际园艺博览会博览园的一个部分,被称为“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景观稻田”(世园田)。

c.经济效益

稻田景观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三方面:1)因为尊重场地和地乡土物种,直接节约了建设成本。稻田景观建设成本约为151万人民币,约每平米112元人民币。相比之下,普通的景观造价每平方米造价大约600元人民币。2)生产性景观能够直接生产产品,创造直接经济收益。稻田年产量受温度降水等因素影响,每年收成情况有所浮动,基本维持在3000-3500kg左右,脱壳后约2000-2300kg ,市场上作为礼品的精装东北有机大米的价格约为20元/kg 。则校园稻田每年收获的水稻价值约5万元人民币。每年收割后的秸秆为校园的茅草屋提供了修葺所需的材料。3)管理维护成本低,稻田景观往年每年的总体维护费用约60000元左右,即每平米大约5元,由于人工费涨价,2011维护管理费用涨到约65000元人民币。稻田景观与人工草坪相比每年可节约维护管理费用约12万,人工草坪的维护管理费用是稻田的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