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土人新闻 >  媒体报道 >  正文

凤凰卫视:暴雨之后看海 俞孔坚15年之前对此就有解决方案

2016-09-21


  核心提要海绵系统可以让城市暴雨之后不再看海吗?城市内涝是天灾,还是人祸?在中国的大多数城市,都在轰轰烈烈无视生态环境的开展造城运动时,俞孔坚的城市设计理念曾一度被视为异端学说,而他却断言,如果谁听了他的话,至少可以省下两笔钱。一个是造那些设施的钱;一个是拆它们的钱。



凤凰卫视9月17日《世纪大讲堂》,以下为文字实录:


  田桐(主持人):学术殿堂、思想盛宴,欢迎各位来到《世纪大讲堂》,我是主持人田桐。近几年每到雨季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一场暴雨过后,很多城市就开启了“看海”的模式。地铁变成的水帘洞,打车软件变成了打船软件,而城市的内涝非常地严重。我们先来看一组图片。这是2012年的7月21号,可以看到这个双层的巴士在桥下的时候,它的水高已经没过了半身之高。这是2015年6为17日,可以说上海已经变成了海上。这是2016年的武汉,可以看到他们也真的是非常有情趣,在如此之高的水位下,竟然拿出了皮划艇开始划船了。究竟,城市的这样的汪洋是天灾,还是人祸呢?如果是天灾无法避免的话,我们该在城市的设计上面,有哪些解决之道呢?如何让人和水和城市和谐地共存呢?我们由今天的嘉宾来为大家演讲,听一听他的观点,首先来认识他。


设计师的家让主持人惊叹、艳羡


  解说:他从哈佛设计学院博士毕业留洋归来,身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却将自己创办的设计机构命名为“土人”。他创办北京的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却崇尚足下文化和野草之美。近20年来,他顶着中国很多城市轰轰烈烈的无视生态环境的造城运动逆流而上,提出我们需要一场“大脚革命”,来建设生态城市、美丽中国。他领导的团队完成了一系列可复制的工程范例,这些设计作品以生态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享誉国际、获奖无数。他就是俞孔坚。


  田桐:让我们掌声欢迎今天的演讲嘉宾俞孔坚。俞老师,您好。


  俞孔坚:你好。


  田桐:欢迎您。我们知道您平时除了教书之外,是一名设计师。可能达到景观设计并不是特别的了解,我们可以通过一组图片来看一看,景观设计师的家是什么样的,请看大屏幕。这是您家的花园、阳台?


  俞孔坚:阳台。


  田桐:阳台和花园,可以跟我们介绍一下有什么样的特别之处。看这种的是花还是菜啊?


  俞孔坚:这个阳台是收集了屋顶的雨水,我每年收集了50吨的雨水。


  田桐:50吨。


  俞孔坚:嗯,50吨,50平米的雨水,相当于50立方米的雨水灌溉这个阳台,这个阳台由两个小阳台组成,一个是种菜的,一个是种花的。这是花,晚上开花的时候,非常芳香。这是我们的卧室,所以,这个阳台卧室是可以连通的。


  田桐:很漂亮,而且是不是闻到花香的时候,觉得特别的舒适和惬意。


  俞孔坚:对,在芳香中入睡,这个有好多芬芳植物,除了这个栀子花以外,这里还有这个迷迭香,还有夜来香,还有九里香,都在这个阳台上。这个阳台是种菜的。


  田桐:这些都种了什么菜?


  俞孔坚:这有白菜,有苋菜,那里还有豆角,我们每隔两天就会有一盘这个蔬菜,新鲜的蔬菜做沙拉,早上直接从阳台采了。


  田桐:您这个产量够吃吗?


  俞孔坚:当然不够吃,但是可以补充,一年生产32公斤的蔬菜,收集50吨的雨水生产32公斤的蔬菜。


  田桐:哇,真的好棒,是不是非常棒?大家都希望有这样的家,是不是?然后我们再看一看这张呢?


  俞孔坚:那么这个是室内,这是我家的客厅,这个客厅这个墙叫生态墙。它是收集,就是跟刚才讲那个雨水,屋顶的那个雨水花园是连在一起的,就屋顶的阳台,那个阳台的菜园是连在一起的。那里收集的雨水也进了室内,这个室内的雨水是从墙上淋下来,所以这个墙上是生长的各种植物,这个植物有苔藓的,有蕨类的,现在大片的都是蕨类,天然的蕨类。那么这种植物跟这个石头,跟这个多孔的石灰岩的石头相结合,它会产生出一种气体。你看,这是2010年、2013年、2014年它植物的这个天然的自然的生长过程。


  田桐:慢慢长大了。


  俞孔坚:对,那么这种气体它是一种叫土气、土腥气,我们到山里的岩石底下,你可以闻得到这种气体。这种气体它可以治疗抑郁症,你心情不好,你吸收这种气体,心情可以很开朗。所以,我妈现在已经是90岁了,天天坐在这个墙下心情非常开朗,在室内。管理成本很低,因为它用的是天然的石头,用的是天然的雨水,当然,冬天的时候雨水不够的时候,再补充一部分自来水。但总的来说,它的维护成本很低,净化空气,更重要的是它降温。我家这个整个房子这个大客厅里头都是不开空调的,没有空调。


  田桐:所以您家既不用空调,也不用加湿器,也不用空气净化器。


  俞孔坚:是。


  田桐:对吧,而且是家内家外的景观都一样的漂亮。


  俞孔坚:心情舒畅、节能环保。那么这是一个,并不是一个大别墅,这是一个一般的公寓楼,我是在顶层,在五层,在五层的公寓楼。所以,收集的是屋顶的雨水。中国的耗能三分之一是因为我们的建筑耗能,就像这个建筑它的空调费巨大,全国的能源的三分之一是因为我们的建筑的耗能。空调、加湿器、通风,那么这个用电量,这个的发电量相当于十个三峡水库的发电量。所以说如果大家都不开空调,当然我这是假设,如果没有开空调,畜牧空调,不需要开加湿器,不需要靠人工去通风。我们可以省下十个三峡水库的发电量,那么我们的所有这样的电厂、水力电厂都可以拆掉,这个中国就变得非常的美丽,大江大河就完全是可以恢复自然。


15年之后为何城市的洪水为何边城猛兽


  田桐:所以,我们通过这几张图片也大概看到了俞教授他的设计理念,我们这里也有一个非常非常珍贵的录像可以给大家看一下,是15年前我们的节目在刚开始办的时候,俞教授就刚从哈佛回来的时候给我们做的一次演讲。来,我们看一看当时的演讲内容。


  俞孔坚:有的城市再开大马路,所谓的景观大道,是吧,好多大城市都在搞景观大道。不管这条大道有没有用。有的城市是搞所谓的城市的水系的整治、水系治理,但是你看看那条河是怎么给整治的。两边都砌上水泥护腕,拦上所谓的滚水坝,所谓的蓄上水。但是你走到旁边一闻闻,那水是臭的。我们现在搞的这些城市建设,到底为了什么,特别是城市的管理者,城市的规划者,城市的决策者,城市的建设者往往把真正我们要服务的对象城市的居民具体的人给忘掉了。


  田桐:您的那些想法和说法我们想今天看到的时候,依然不过时,对吧?您现在看到您当时的这段演讲,什么感受?


  俞孔坚:就是说过了15年了,我们现在终于认识到了大马路不是个好事,现在中央已经提出来,马路要变窄,我们的街区要变窄,要变成小街区、小马路、密路网,让人能够过马路时候感到安全。首先为人服务,我们的城市的河道要恢复自然。15年前,全国的城市河道在搞整治,在搞大水泥,我们要让江河休生养息,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就城市过了15年以后,我们才开始认识到城市应该为人建设,城市应该尊重自然,应该用自然的系统服务于我们的城市。15年前我这个理念被作为异端学说,当时受到排斥,当然有幸的是,我终于看到了这个时代到来了,要纠正我们过去15年的错误的时候到来了。


  田桐:我想过了15年之后,我们现在看到的非常多的问题,比如说大家不知道为什么近几年一下雨,大家就会变得诚惶诚恐,可能很多达到开始提早下班了,然后幼儿园它不开园了,然后很多人在家里不敢出门了。我们想知道,以前这个雨也是照下,为什么现在会发现也这么多的改变和不一样。


  俞孔坚:没错,我们一说下雨就如临大敌,我小时候不是这样的,我时候一听说下雨,听说要发洪水了,很高兴的。为什么,我家门前那个白沙溪的鲤鱼就要跳出来了,就要到我家的稻田里头来了,就要到我家门前那个水塘里头来了,我就可以去捉鱼了。所以这是完全不同的心情。也就是我们现在城市化了,人住到城里来了,反而这么害怕雨了,对吧?我当年在当农民的时候都没有希望害怕过雨,我们说我们现在反而害怕雨了,这说明我们的城市越来越脆弱了,离我们的理想的环境反而越来越远了。


  田桐:而且我想我们害怕这个的原因是现在下雨会导致人身的伤亡,比如说一个下雨我们可能因为漏电而死亡的,因为井盖出来,人掉下去而死亡的,因为在车里没有及时逃出来而死亡的,或者是因为在泥石流滑坡下面住的人被冲跑而死亡的。大家会觉得怎么样才能改变这样的一个现实?


  俞孔坚:按理说在这个城市化时代,到了工业化时代,到了城市化时代,我们对水不应该这么恐惧,不像农业时代,是吧?我们逐水而居,住在水边,洪水来了就会被淹。我们今天按理说应该跟洪水不会有这么与水为敌、洪水猛兽的感觉。


  田桐:对。


  俞孔坚: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是我今天讲的九体,如何与水为友,如何建立我们一个水弹性的城市,使这个城市具有自我化解这种风险的能力,有弹性,而不是这么敏感,没有弹性。


  田桐:好的,那么究竟我们的城市怎么了,又该如何去改变呢?我们把时间交给我们的主讲人,掌声欢迎。


什么样的水是吉祥 什么样的水是凶险的


  俞孔坚:谢谢。刚才主持人讲的,我们的城市越来越脆弱了,尤其对待洪涝这个问题。实际上,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所有这些我们的烦恼都是人为的,很多程度上都是人为的。自然系统实际上只要我们适应它,只要认识它、适应它,它是为人服务的,不是与人为敌的。今天我讲的课题就是生态治水,生态这两个字讲的就是人跟他的环境的关系、生物跟环境的关系,和环境跟环境之间的一些元素之间的关系,就是生态,互相的关系强调的就是这个生态。


  它有几个词叫“深挖滩浅作堰”,这个堰一定要浅,中国古代作高坝是要断子绝孙的。我刚才讲的那条白沙溪现在已经变成这样了,这我回去我就痛哭流涕,我这小时候放羊的地方、放牛的地方,怎么这河没了呢?


  解说:最近几年很多城市经常是一场暴雨就如临大敌,暴雨过后,很有可能面临看海的尴尬,如何解决城市内涝的问题,俞孔坚教授提出,我们应该向古人学习,我们很多人可能都听说过都江堰的传奇、桑基鱼塘的智慧。但那些老古董真的适合现代的城市建设吗?我们来听听俞孔坚教授怎么说。


  俞孔坚:最近有一个科学界,中国科学界一个热门话题,科学家研究发现,大禹治水确有其事。确实中国历史上发生过一场大洪水,这场大洪水底下的泥石流、洪水的这个冲击物底下,在两千年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遗址,这个遗址叫喇家遗址。这个喇家遗址讲的是在公元前两千多年前,也就四千多年以前,在青海的喇家有一个整个村落被掩埋,你可以看到整个村落被掩埋了。这都是死的人,就像庞贝那个火山灰埋下的整个城市感觉是一样的。你可以看到,人死在一个大房子的基底上。就在被掩埋的那一刻,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年轻的母亲怀中抱着个幼子,仰着头,她在仰天呼喊,无助,泥石流整个铺天盖地而来,她在呼唤,呼唤救命、呼唤神的降临。这个神是谁呢,大禹,中国神话中的大禹,大禹就是神,当然大禹也有其人,但是他神话了。这个大禹实际上是中国第一位真正的规划师,你看他叫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左手拿着准绳,就量的那个准绳;右规矩,右手拿着规矩,就圆规、矩就是方尺,测量的仪器。所以他左手拿着测量的仪器,右手拿的是设计的仪器,画方、画直、画圆的,所以他是个设计师。我很自豪地说,他是我的祖先,他是景观规划师的祖先,他是城市规划师的祖先,他也是水利工程的,当然规划师的祖先。那么大禹是个大神,他是规划整个国土的,在中国有好多小的神,叫巫,古代叫巫,风水先生。你看这风水先生他也是左准绳、右规矩,拿着罗盘测量大地,知道在哪儿盖房子,在哪儿修路,在哪儿开渠。这是中国这个太保相宅,盖房子的时候也要做测量,也要做规划。中国发明这套技术,早在汉代就发明了这套非常精密的技术,罗盘。那么这个罗盘,最复杂的罗盘有72个变量,对吧?有天干地支,有朝向,有八卦,有这个阴阳。那么,72个因子相当于一台计算机,它的复杂程度、它的计算的能力根据朝向,根据方位,根据四时,根据形态来进行规划。所以,在中国经过这一套的基于灾害的经验,中国人总结了这么一套技术、一套智慧来辨别什么是凶的,什么是吉祥的。所以你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关于水的吉凶,什么形状的水是凶的,什么形状的水是吉祥的,辨别凶吉。在凶的地方不能建城市的,在吉祥的地方你可以安家的,这是中国的一些吉祥的所谓的穴位。什么是吉呢?概括来说,蜿蜒曲折缓慢多情的水是吉祥的,这河道啊要蜿蜒多情,这河道一定是弯的。凶是什么,僵硬冲直,这河道是直的,要是冲着你来的,没有蜿蜒的,不曲的,这是凶的,湍急无忌,就是很湍急,这个水是直线而来,这是凶的。你可以看到没有,这就是经验的积累,就是基于我们两千年或者说四千年的人类的这种洪涝灾害的经验。我们的先民总结出来,什么是吉祥的,什么是凶的,什么样的水是好的,什么样的水是有祸的。这就营造了中国大地上的桃花源,美丽的桃源。你看这美丽的桃源水是蜿蜒多情的,四周青山环抱,中间是阡陌纵横良田美池,然后你在这里山坡上安家。人跟自然的关系和谐的、丰产的、优美的。


《世纪大讲堂》节目在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时间:

  首播:星期六 17:20—18:00

  重播:星期日 11:45 – 12:30

         星期一 02:45–03:30 05:00–05:50

         星期二 01:55-02:35


文章来源:凤凰卫视

原文标题:如今城市暴雨之后看海 俞孔坚15年之前对此就有解决方案

原文链接:http://phtv.ifeng.com/a/20160919/44453807_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