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土人新闻 >  媒体报道 >  正文

人民日报:让河道有消化水患的“胃”

2016-07-25 作者:万景瑜 来源:人民日报

  让自然的水系统能发挥自然调节功能,尽可能就地蓄水,就地调解旱涝


  雨一直下,从南到北。严峻的汛情,一方面提醒人们,防汛抗洪抢险救灾工作不可松懈,一方面也说明,海绵城市建设迫在眉睫。


  过去,一些地方在建设“海绵城市”上存在认识误区,认为靠埋排水管道就能解决内涝,或是以为疏通和改造几段下水道,就能万事大吉;或是以为海绵城市就是多挖若干人工湖、多种些草坪绿植蓄水,结果却使得城市雨涝问题治标不治本。


  北大教授俞孔坚提出,自然的水系统、自然的河道、自然的湿地系统,不做过度干预,发挥自然调节功能,还江河自然之美。如果我们“裹”住了大自然的“脚”,大江大河自身不能调节雨涝,不能调节雨洪,那水患就会越来越严重,水环境就会越来越差。海绵的哲学是就地调节旱涝,将水就地蓄留、就地消化旱涝问题,而非转嫁异地。


  研究者指出,建设海绵城市应遵循三大关键策略——消纳、减速与适应。


  消纳就是就地调节水旱,不转嫁异地;减速就是让水由狂野变得平静,自净并滋育万物;适应就是以柔克刚、和谐共生。消纳在源头,利用挖方填方的平衡技术,将雨水储蓄和利用起来;减速在通向下游的过程中,将洪水、雨水快速排掉或分流,让它变得心平气和,滋育生命万物。适应在下游,建立一个与洪水相适应的水弹性景观,如种植适应于季节性洪涝的乡土植被,建设可淹没区等。三大关键策略组合运用才能形成“源头消纳滞蓄,过程减速消能,末端弹性适应”的生态防洪和雨洪管理工程模式。


  在前不久的暴雨中,浙江金华多处被淹,而城里的燕尾洲公园经受住了考验,没有出现一处多余雨水的积存,公园的基本服务在暴雨中未受影响。这是得益于百分百透水铺装的运用,以及下凹式绿地强大的汇水和下渗功能。同时,公园内的退台式防洪堤大大增加了三江交汇处的行洪量,大大缓解了下游的洪水压力。


  总之,我们呼吁建设的海绵城市,绝不是破坏自然、头疼治头,而是顺应自然,合理利用自然的生态功能,让河道、水系统自身有消化水患的“胃”,这样才能够从容应对自然灾害,将破坏值降到最低,避免城市看海的尴尬。(万景瑜)


原文链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7/25/c_1291749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