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看似普通的休闲广场,其实下面暗藏乾坤。 它是一个可渗透广场:地面铺设了渗水砖,地下还埋藏了数百个像蜂窝式排列的“小水桶”。它们是用高新技术做成的海绵蓄水体,加起来共760立方米。一旦下大雨,海绵体能把水蓄住,等太阳出来再慢慢释放。
2.
站在思观广场向南俯瞰,十几个大小不一、梯田般逐级错落的水塘铺展开去,近看却是一条缓缓流动的河涌。这里以前是山地,还有农民用来养鱼和灌溉用的水塘。
“是我们再造地势,改造成十几级落差。”广州天河智慧城管理委员会主任唐锡汉揭秘建设经过,“除了第三第四个泡保留原来水塘,其余水塘是新挖的,重新种植花草,每个泡深约1—1.5米。”“如果不建海绵城市,按照传统思维,山被推平、鱼塘被填掉后,天河智慧城将建大片高楼,变成硬地。下雨时,山上的水就会往中下游跑,会跑得很快,带来很多问题,水土流失、上游水储不住,下游水集中在一起变成城市洪涝灾害,也改变了原来生态,导致都市热岛效应,动植物会减少……”
在唐锡汉看来,“鱼塘是农业生产的智慧,也是大自然的恩赐,有蓄洪作用,应该留在这里。”
这也正是海绵城市的奥妙:十几个水塘相当于海绵泡,就是一个分级蓄水系统。雨水和山水流经十几个高低错落的海绵泡后,不像河涌那样哗啦啦地跑掉,还缓解了下游防洪压力。
“海绵的哲学是就地解决水问题,而不是转稼到异地、把洪水排到下游或对岸。”智慧城海绵城市的规划设计负责人、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教授概括道。
实际上,每个泡挖多深多宽、广场的海绵体放多少怎么放,都很有讲究。广州市水务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的工作人员根据多年水文资料计算出来:“我们分析20年一遇的洪峰流量是多少,定出防洪要求,根据每平方公里推荐的调蓄量,算出片区面积对应的调蓄量,反推出每个海绵泡的高度和宽度。广场埋下的海绵体,雨水来了后,承载容量会增加。”
看似普通的景观水位,也是经过水务院工作人员精心计算:“景观水位如果定得太低,会影响景观效果;如果太高,雨季会内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