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俞孔坚先生主持的研究成果《“反规划”途径》,荣获了全美景观师协会2005年度规划荣誉奖,这是中国景观研究和实践在国际上的一次突破。这项工作,必然会对中国城镇规划起到重大影响。
“反规划”概念是在中国快速的城市进程和城市无序扩张背景下提出的一种景观规划途径。本质上讲,它是一种强调通过优先进行不建设区域的控制,来进行城市空间规划的方法论。它是对我国城市和城市发展的反思,是对现行的多种发展规划方法论的反动。“反规划”是以土地的健康和安全及持久的公共利益为前提,而不是从眼前的开发商的利益和发展的需要出发来做规划。
这种尊重自然过程,以地球生命系统的安全和健康作为发展规划前提,以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作为建设基础的思维模式,是我们再造秀美山川的唯一正确方法。
中国是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由于长期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使我国各类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下降,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如何维护大地生命系统,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已成为国土生命安全的严峻挑战,这是一个关系到民族存亡的大问题,我国最高决策机构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其本质是寻找一条能够持续发展的国策。
从生态的角度去理解“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创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我国要持续发展,就离不开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自然能够不断为人类提供生态服务,就必须保证,土地的健康和安全。把“反规划”理论扩展一下,我们必须要把整个国土通盘来考虑,更需要优先进行宏观地不建设区域的控制,要保证山川、河流的完整。我们只有根据自然的过程和她所能留给人类的安全空间,来适当性地选择我们的栖局地,否则,我们的灾难将迟早降临。
但是,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种和谐更多表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是政治、社会、人类领域中的一个口号。虽然,也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但是,其核心是追求一个安定有序的社会,强调的是人的财富分配问题,提倡均衡发展。
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范围内,由于地理条件的差异,经济发展的条件各有不同,要想均衡发展其实是无法实现的理想。
我国国土面积的2/3为不适宜人居的山地,千百年来,生活在山区的人们,都是依靠自然的生态服务来生存和繁衍的,其人口规模及生活质量直接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在工业时代富足的今天,这些山区的人们,就显得尤为贫穷。要让这里的人们也能享受工业时代的富足,目前的方法,就是把这些地区与现代文明联系起来。所以,在偏远的山区我们经常能够见到“要致富,先修路”的口号。
前几年,我们承接三峡移民新城兴山县的景观设计,有幸来到这个被称作王昭君故乡的美丽地方。沿途连续不断的秀美山色,美不胜收。无限感叹古人是如何寻得这样的秀美山川之地在此生存和繁衍。只可惜,人类现代文明的毒液,正逐步摧毁她秀丽的面容。两条一直延续到深山的大道,像两把锋利的刀片,绝情地划到大地母亲的脸上,形成无法愈合的伤痕。大道基础冰冷的水泥护衬代替了原本丰满的植被,大量裸露的泥石滚入溪流之中,混合成橙黄色的浓浆痛苦地流淌着。我们感觉到大地正在流泪。
我们沿着这个伤痕以沉痛的心情向山的深处前行,在众山环抱之中,突然一个由大量白色硬质景观组成的现代化新城,映如眼帘,这就是兴山县新城区。眼前的景象让我们震惊!县城领导驾着豪华轿车,把我们带到了豪华的县政府办公楼。在这里我们鸟瞰到即将兴建的市政广场、宽阔的景观大道等现代城市的一切要素。这些昨天还过着田园牧歌生活的人们,一夜间就享受到现代文明的富足。
可是,这个脱离了自然给养,靠山峡移民补偿金而建立的空中楼阁,它的活力何在?当我们了解到,这里的财政收入除了农业外,就是开采本地的一种红色花岗石时。我们的心情再一次沉重起来,原来,这个“美丽”的新城的生命是寄托在对山川的深度破坏之上啊。我不禁疑问,这种变卖家产的活法,幸福生活到底能够维持多久?
在全面奔向小康的美好愿望下,我国开发了南部,开发西部,开发西部的同时还要中部崛起。这种全面高速的经济建设,加速了自然资源的消耗。在中国以贱卖自然资源换取短暂繁荣的现象,并不少见。近日,在网上看到一张卫星拍摄的地球图片,叫人非常震惊,中国版图就像美丽蓝色星球上的一个伤疤。看上去,这个疤痕在地球上是多么地不和谐呀!
我们要创造更广义的和谐社会,就必须治痊这个疤痕。把整个国土进行科学划分,有些不利于高速经济建设的地区,必须减慢或停止开发。这些经济上没有活力的地方,却正是自然最活跃的场所。我们应该减少人类在其地域的活动,让自然去修复已经遭受的破坏,还秀美山川之景象。
我们应该纠正一些习惯的思维模式,不要鼓励那些没有活力的地区,用贱卖自然资源去换取短暂的繁荣。真正意义的人文关怀,体现人与人的和谐关系,是把那些在贫困地区挣扎的人,迁移出贫困的土地,让最适宜在这里生长的一切生命自由生长。这才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社会。